据统计,俄乌战场上无人机的出动量越来越大,刚过去的7月份,俄罗斯向乌克兰发射了6297架远程无人机,平均每天有300到400架,最多的一天是7月8日晚,共发射了728架无人机,袭击范围覆盖了乌克兰全境。乌克兰在地面战场上节节败退,常规武器无法与俄罗斯相比,那么无人机就成了乌军最主要的武器,如7月31日乌克兰发动了102架次的无人机袭击,对俄罗斯造成了一定损失。 在当今军事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,无人装备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登上战争舞台,从空中的“蜂群”无人机,到地面的“机器狗”,再到水下的无人艇,无人装备展现出的独特作战能力,深刻改变着战争的面貌。 大家知道,无人装备在作战应用中有着诸多显著优势。首先是成本效益优势。制造和维护无人装备的成本要明显低于有人装备。以无人机为例,由于无需配备复杂的生命保障系统,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也相对较低,这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。在战场上,即使部分无人装备损毁,其损失也远远小于有人装备,降低了战争的经济成本。
其次,无人装备能承担高风险任务,避免人员伤亡。尤其在核辐射、化学污染、敌方严密防空等危险环境下,无人装备可以无畏前行,发挥其独特的作用。比如在排雷任务中,“机器狗”能凭借灵活的机动性进入危险区域,代替士兵探测和排除爆炸物,大大降低了人员伤亡风险。 此外,无人装备在态势感知与信息获取方面的表现也十分出色。众多无人装备可搭载多种先进传感器,实现对战场全方位、多角度的实时监测。无人机凭借高空飞行优势,能够快速扫描大面积区域,获取敌方的兵力部署、装备调动等关键情报,并通过数据链及时回传,为作战指挥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然而,无人装备并非完美无缺。从技术层面看,可靠性是一大挑战。无人装备高度依赖电子系统、通信链路和软件算法。在复杂电磁环境下,通信极容易受到干扰,导致信号中断或指令传输错误,使装备失控。而且,软件漏洞也可能被敌方利用,造成装备被劫持或功能失常。例如,在波斯湾就曾出现以色列无人机因遭电子干扰而被伊朗捕获的情况。 从伦理角度考量,无人装备的使用也引发了诸多争议。当战争由机器执行杀戮,“杀人者”与“被杀者”之间的距离就被拉大了,操控人员对杀戮的感知变得麻木,可能会导致无节制的攻击,违背传统战争伦理中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战争行为的约束。同时,对于智能无人装备自主决策所引发的后果,责任归属也很难界定,这给法律和道德层面都带来了难题。
无人装备还涉及安全问题。一旦敌方突破无人装备的安全防护体系,就能获取关键军事信息,甚至利用这些装备对己方发动攻击。比如,网络黑客可入侵无人装备的控制系统,篡改任务指令,使其成为敌方的“内应”。 未来战场上,无人装备无疑将占据重要地位,但要充分发挥其效能,必须要正视并解决上述问题。当然技术问题好解决,但伦理问题不是一个国家所能解决的,需要国际合作,需要法律规范无人装备的使用,只有这样,人类才能不被无人武器所毁灭。
富明证券-短线配资炒股网-券商配资开户-股票杠杆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