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。
这个典故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,故事的主角姜子牙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。他可以说是“大器晚成”的典范。尽管他的祖辈曾担任四岳的重要官职,但到了姜子牙这一代,家道早已衰落,前半生过得极为清贫困顿。直到他七十多岁时,遇到了周文王姬昌,得到了重用,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,成为周朝开国的功臣之一。
除了作为开国功臣的身份,姜子牙还是周武王姬发的岳父。他的女儿邑姜嫁给了周武王,成为王后,育有周成王姬诵和唐叔虞两子。至今在山西太原的晋祠里,还供奉着唐叔虞和他的母亲邑姜。
周朝建立之后,姜子牙虽被封为齐国君主,但他在齐国的统治相对放权,更像是甩手掌柜。更多时候,他留在镐京,担任太师,辅佐了自己的外孙周成王姬诵和重外孙周康王姬钊两代君王。
人们常说“周公辅成王”,指的是周武王早逝后,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,功劳最大。而论辅政功劳,姜子牙则位列第二。姜子牙对外孙周成王的支持极为用心,他不仅自己辅佐周成王,还破例没有让长子齐丁公姜伋留守齐国,而是安排他在镐京担任虎贲之职,统领王宫的护卫部队。 这支部队是周天子嫡系中的核心,专责保护他的妹妹邑姜和外孙周成王的安全。只有他的第三子丘穆公留守齐国,负责治理封地。
展开剩余80%那么,姜子牙身为开国功臣且与王室有亲戚关系,为什么他的封地反而是相对偏远的齐国?还有,齐国和鲁国都位于山东,为什么今天山东的简称是“鲁”,而非“齐”呢?接下来由宋安之为你详细讲解。
一、姜子牙的齐国,虽地处偏远,但资源丰富且享有首封殊荣,后超鲁国成为强国
从地理位置上看,姜子牙的齐国的确远离周朝王畿,属于边远地区。《盐铁论》中有云:“昔太公封营丘,辟草莱而居焉,地薄人少。” 当时齐国是周王朝新开拓的边疆,治理尚未稳固,且存在不少反对势力。
但齐国同时拥有独特优势。虽然“地薄人少”,但当地人民有着浓厚的商业传统,物产丰富,矿藏和盐渔资源尤为丰富,尚未开发的潜力巨大,只要稍加开发,便能迅速强大。事实上,齐国后来正是依靠这些资源崛起。
更重要的是,周武王特别赐予姜子牙殊荣,首封他于齐地营丘建国,使齐国成为稳定周朝东方的重要屏障。齐鲁两国,便成了周朝在东方的代表。
历史上,齐国一直压制鲁国。齐国疆域远胜鲁国,到了齐桓公时代,更成为春秋五霸之首。战国时期,齐国仍是七雄之一。鲁国虽强盛过,但仅在鲁桓公、鲁庄公、鲁僖公三代巅峰时期才可与齐国抗衡。最终,鲁国于公元前255年被楚国灭亡,而齐国则存续至公元前221年,才被秦国吞并,齐国的终结也象征着秦统一天下的完成。
可以说,作为周朝东方的两大代言人,齐国长期压倒鲁国,所以后世称山东为“齐鲁大地”,齐在前,鲁在后。
不过,虽然齐国起初条件并不优越,统治不稳,但作为异姓首封之国,姜子牙已享有顶级待遇。若封地就在周王畿附近的富庶之地,反而可能引起姬姓宗族的猜忌。偏远而资源丰富的齐国既避免了这种矛盾,也达成了“以藩屏周”的战略目的。
到了周成王时代,姜子牙的待遇更进一步。三监之乱后,周成王特赐齐国更大权力:
“东至海,西至河,南至穆陵,北至无棣,五侯九伯,实得征之。”
齐国因此获得了东征西讨的权力,真正成为独立强国。
二、齐国长期压制鲁国,为何山东简称反倒是“鲁”?
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,历史上齐国的代表性甚至超过鲁国。明朝万历年间的党争,出身山东的朋党被称为“齐党”,而非“鲁党”。
但到了晚清,这一局面发生变化。随着电报普及,省份只能用一个字简称,山东选用了“鲁”而非“齐”,这一简称一直沿用至今。比如山东省的车牌均以“鲁”字开头。
这背后有深刻原因。首先,虽然齐国武力强盛,鲁国仅次于其二流,但文化上,鲁国碾压齐国。姜子牙虽是异姓建国的开国功臣,但鲁国是周公的封国,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千古流传,其地位无可比拟。
鲁国不仅是姬姓“宗邦”,还是诸侯中的“望国”,正如古语所说:
“周之最亲莫如鲁,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。”
鲁国是周礼的传承地,世人称“周礼尽在鲁矣”。春秋礼崩乐坏时,鲁国反而成为文化清流,被视为遗世独立之邦,当时人称其为“犹秉周礼”。
在这种文化氛围下,春秋末期孔子诞生于鲁国,受其文化熏陶,立志恢复周礼,创立儒学。虽然鲁国后来被楚国灭亡,但鲁国文化却历久弥新,延续至今。
反观齐国,文化影响力远不及鲁国,且发生了“田氏代齐”的政权更迭,实质上是一次改朝换代,失去了正统。齐国文化不如鲁国深厚且纯正,难以代表山东大地。
此外,中国自称礼仪之邦,鲁国的礼仪文化更符号山东的精神内涵,因此“鲁”成为山东的简称顺理成章。
还有一个现实因素,河北省简称“冀”,读音与“齐”相近,如山东用“齐”字简称,容易与河北混淆,产生误会。
感谢观看宋安之的独家原创文章,专注中国大历史,提供更多独特视角,欢迎持续关注!
发布于:天津市富明证券-短线配资炒股网-券商配资开户-股票杠杆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